为啥涨的厉害?
因为欧洲三十年战争,稀班牙被英荷玩死,南美殖民地的银子再也到不了大明。天朝白银流入减少,所以朝廷没银子用,所以大明亡于稀班牙……
还有德川幕府闭关锁国,那边出产的白银也流不进来,所以大明又亡于倭国……1貌似他们唯一没禁止和大明贸易。
但这些扯淡说法应该不占主要。
可能还是大明内部战乱原因为主。老财们本来就有囤积银子的传统,加之明末持续的天灾人祸、商路断绝、市场萧条,市面百货缺乏,私铸铜钱多等等,所以导致银价上涨。
崇祯朝还是明代钱币最复杂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最复杂的时期,款式计有百余种。早先铜币铸造精良,用料实在,后期就粗制滥造了。那种破烂货能兑换的银子当然少,也算个银价上涨原因。
要是再展开了讲,就要细论明末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同时发生的奇特现象,不说了。
闲话暂停。
总之,弄铜钱不划算,白给铸币权都没用。
银币暂时也不实用。市面上绝大多数交易都是用铜钱,还有些是以物换物。银子往往只是计价单位,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
你要拿银子出去用,还要担心损失。因为有些商家或银号在剪开银子时会舞弊,比如“飞渣”(碎银渣藏入夹剪豁口)、“抹蜡”(银锭底部抹白蜡补足重量)等等。所以一般来说顾客也不太愿意用银子付钱,以免被揩油。
至于大宗交易,称量银锭显然更方便。
海外流过来的银币也全被商人们熔成银锭了。
所以,等将来革命军势力坐大了再考虑弄铜钱、银币。到时候有了银矿、铜矿支持,造币才有赚头。
李自成之所以弄钱庄,赚利润是次要的。
一来是让人们适应“大顺纸钞”;二来搞汇兑方便自己人在外地提钱;三是为小商户自耕农提供无息贷款扶持;四是吸收存款偷偷自用;还有就是跟地方士绅富商拉关系。
发纸钞或者搞汇兑,需要本钱厚,不然来个挤兑就完蛋。
李自成的闲钱只能拿出两三万,再四处借一点凑个十万整。
先在沁水把摊子支起来,试营业一两个月后再往外地开分号。
……
跟随沈一石前来的还有个交城毛皮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