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闹,这件事其实是被炒起来的,现在的教科书都删了这个故事了,其实是就是斯罗达自己作死,违规操作然后想补救罢了。]
[好像是因为当时有个科学家在实验的时候喝咖啡,结果杯子掉地上了把斯罗达吓了一跳结果手一抖螺丝刀就滑出来了。]
[别人:玩游戏滑砸到头,科学家:玩原子弹滑了炸了。]
[为科研献身的事件别开玩笑!不管怎么样,科学家都是值得学习的。]
[开什么玩笑?学习个p!你了解事情真相吗?斯罗达这种在实验室不遵守规矩为了图省事,最终酿成了大祸的科学家有什么好学习的?]
[安全规程每一条后面都带着人命的。全都是血的教训。]
看着弹幕,韩元摇了摇头。
有关徒手掰核弹的故事他自然知道,这东西在他以前上学的时候都还在教材上。
只不过对于这件事的细节他并不太清楚。
不过他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当时实验用的两颗半铀没有被掰开,实验也不会产生爆炸。若那样的简单碰撞就触发核爆,科学家研制起爆炸药、雷管等东西岂不是画蛇添足。
所以他之前说的超临界质量的铀是会产生核反应,而不是核爆炸。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铀235在超过临界质量会自动进行链式裂变反应,不过在一般环境下会因为高温融化,最终导致体积膨胀而停止链式反应。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铀块会释放出大量的核辐射是肯定的。
至于范围,则依据使用的铀质量来确定。
不过这个范围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二十米。
而原子弹的辐射范围之所以超过了几十公里,那是因为爆炸诞生的强烈冲击推出去的。
所以如果当初进行实验的几名科学家在铀半球接触的第一瞬间不是去掀开保护半球的铅锅盖,而是直接跑的话,事后再来出来这个实验室的话,他们都能活下来。
正是因为斯罗达掀开了保护的铅锅盖,才导致自己中了超剂量核辐射而死亡,也导致其他科学家同样受到了一些辐射。
不过这种事情在当时斯罗达做出这样的决定也可以说是情有可原。
毕竟科学的发展都是慢慢摸索的。
在当时科学家已经计算出了铀235的临界质量,知道超过临界质量会发生核反应,但不知道这个核反应并不会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