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所以,朝中有人想彻底毁了蜀中地区的商业环境,想要让江南商业集团彻底的吞并川蜀商业集团,或许才是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吧。”
“对朝廷来说,扬州与开封的大商贾无疑也更容易控制,没有剑门天险,也不容易变成割据政权。”
这些问题刘大炮也是想了很久才想明白的,事实上他也不知道他想的这些东西对不对。
但是从事实上来看,原本历史上,宋朝以前,成都一直都是全国的丝绸中心和茶叶中心,但宋朝以后,这个中心确实是东移了。
甚至于绝大多数后人一提起丝绸首先想到的都是江南丝绸,苏州的刺绣杭州的丝绸松江的棉布,成都……好像后来慢慢就没了音了。
成都这个原本一等一的富庶之地,慢慢的就落在了杭州之下了。
再说五代以来中原政权对商业虽然重视,但管束也是很严的,盐铁司和度支司就是干这个的,换言之自后唐至北宋,虽然一直都是商品社会,却从来都不是自由市场经济。
在这般有意压制,川蜀地区的商人自然是极其难受,再加上王全斌又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自然也就会有所反抗了。
而记得原本北宋历史上,赵匡胤选择伐蜀的将领虽然也是王全斌,但赵匡胤毕竟是担得起雄才大略这四个字的,早在王全斌进兵之前,就反复强调不许他入川之后砍桑树,不许欺辱百姓,只是王全斌没听罢了。
再后来四川叛乱之后赵匡胤的第一反应是花钱安抚这些所谓的反贼,拨下了好大一笔救济款,只是……这笔钱也被王全斌给贪污了而已。
事后气得赵匡胤对内那么温柔的人都差点砍了王全斌。
而最终最终,磨磨唧唧的蜀中叛乱还是他派了曹彬去平定的,这其实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任命,因为事实上曹彬在北宋体系内,从来也不是真正能打仗的将领,他的强项一直都在于听话,和军纪好。
曹彬不是什么国之利刃,相反,他其实是一件十分优秀的剑鞘。
凡是曹彬打下来的地方基本没有屠城的,这货当统帅的主要任务从来都不是杀敌,而是约束手下将领少杀人。
所以刘大炮就认为啊,从北宋的这条已经不存在的历史线来看,北宋伐蜀的这个过程中,其背后必然是有着极深的政治博弈的,既包括了君臣博弈,也包括了文武博弈,甚至还包括中央朝廷与地方军阀的博弈。
川蜀百姓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能并不一定是主角,而是代价。
即便是赵匡胤那般雄才大略,勉强靠曹彬稳住了川蜀地区的民生把乱子给平了,但也仅仅保下了成都茶叶中心的地位,丝绸中心却是没了。
而眼下这个时空,破蜀却已经是柴荣晚年时候的事儿,现在他人都已经死了,新官家现在就连发号施令都费劲,整个江山都已经是风雨飘摇,他又能博弈个球?
那可不就是放任满朝文武在川蜀地区胡搞,乱搞了么。
也正因为如此,川蜀大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条件非但有,而且还很成熟。
就见刘大炮继续侃侃而谈道:“桑树也好,茶树也好,说到底还是要靠农民种出来的,城市里的工坊,织机,拿不到蚕丝,就是一堆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