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零五章 南洋大开发(四)

作者:望舒慕羲和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商人们会经商。

但真的未必懂经济学,尤其是大顺这种极为特殊的环境,赶上海外贸易的风口,坐在家里都能收钱收麻了的特殊性,这些商人的水平到底如何,刘钰心里也真没底。

大顺至今为止,算上这次,已经算是有了两次“朝廷干涉引导下的资本转移”。

一次是鲸海、虾夷开发。

通过强迫日本开关,盘活了东北亚贸易,靠虾夷在日本畅销的海产品、以及日本的稻米商品化期货化,完成了快速的对虾夷的移民。

通过玻璃制造业带动的灯油进步,通过海军订单的油脂肥皂,以及后续的对西洋出口的甘油硬脂酸产品,推动了鲸海的大型海洋哺乳动物捕捉业,也盘活了海参崴等地的粮食商品化。

那一次的从江南到东北的资本转移,前前后后大约投入了七八百万两。

江南和京畿的投资者们,早已经收回了成本。

而这七八百万两的投资,也促使了后续移民的增多,使得移民成本急速下降。

可以说,这样的人口移民规模,如果是朝廷推动的官方移民,没有五千万两下不来。

没有商业盘活,就会和刘钰去永宁寺时候看到的那些村落一样:狗彘食人食,却穷的没钱用。

这一点,刘钰和皇帝是算过账的。这些年鲸海虾夷地区的移民成果,才是皇帝能够同意由朝廷军队开路、商人跟进的方式开发南洋的重要原因。

因为与鲸海地区移民几乎同时进行的,是西域移民。

而西域移民只能由官方主导,无利可图。

在朝廷花费、移民人口数的强烈对比之下,过于震撼。因为成功、且同时存在对比、且对比实在过于强烈,所以皇帝才敢尝试着往前迈一步。

航海术的进步,使得资本转移和流动成为可能。

实际上,也杜绝了明朝的一种怪病:江南商人和士绅集团贴在一起,搞江南本位主义。

航海术的进步,也使得废漕改海成为可能。使得皇帝可以放心大胆地任由江南的新兴资本集团折腾,不用担心大运河断绝之后的南北分裂问题。

这一次搞的资本投资转移,规模比上一次要大的多。单单是朝廷漕米的一年买办费用,就赶上了鲸海虾夷开发的投资量。

而这种巨额的资本投入,又因为种植园模式的缘故,使得尝试发行纸币已经成为可能。

当然不可能是面向全国的,而是以南洋为根基、松江府为据点、天津等地先设置兑汇除的方式,逐渐铺开。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