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四六章 梦魇

作者:望舒慕羲和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而是以威廉·坦普尔爵士为首的一群人所描绘的那个“已经超越了色诺芬的制度、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以及哈林顿的大洋国等一切想象的体制,是以最大的智慧和理性进行统治的”的那个中国。

只是把乌托邦、大洋国、理想国,批了层皮,找了个现实里真实存在、但又摸不着寻常人看不到的国家而已。

毕竟在大多数人不能出国游历的年代,一个真实存在的强大国家,可比那些明知道不存在的乌托邦、大洋国,听起来要更可信一些。

而现在大顺渐渐走出了背景板,也就将一直没有分出胜负的自由贸易还是重商主义、理性还是宗教、加强君主权力还是继续削弱君主权力的争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次大顺西洋贸易公司的货船直航欧洲,对那些反对者来说,应该说,就是一场梦魇。

既是自身的梦魇。

也是英国的梦魇。

越真实、越近、越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种梦魇也就越发可怕。

所谓自身的梦魇,是此时英国很多人对中国的一种很特殊的情绪。

这个情绪,很难说清楚。

不是简单的商品冲击。

可以用此时已经死掉的一个人做例子,来理解此时英国一些人的心态。

比如写《鲁宾逊漂流记》的笛福。

这里面,有一个类似于“门前两棵树、一课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来分析作者为什么这么写的段子。

就是笛福在他的各种小说里,总会提到各种“陶罐”。

意识流文学的女性代表人物、写过《达洛维夫人》的伍尔夫,曾经评价说:他反复将一个普通的陶罐,置于读者的关注中,让我们透过这个陶罐看到了遥远的荒岛,和人类的灵魂深处……

但实际上,为啥笛福老喜欢写陶罐、讽刺瓷器呢?真的是为了让读者看到人类的灵魂深处吗?

不,其实,因为笛福在写小说之前,和朋友开了家陶器厂。

然后,那几年中国瓷大量进入英国,他这个陶器厂就……

所以笛福这辈子都在狂喷中国瓷器,狂喷中国。

但凡他的小说,必有一段诸如“中国的技术其实很差,只不过因为他们的土好”、“瓷和茶就是吸血鬼”、“英国愚蠢的老百姓对中国那些傻里傻气微不足道的废物趋之若鹜”之类的话。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