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假的、编的、想的,融合在一起,乱成一团麻。
只不过,是“巴达维亚神话”模式,还是“完美外国模式”,其实也从侧面体现了国家的国际地位。
既然英国此时还没资格用“巴达维亚神话”模式,也就使得三方的这场论战,很快分出了胜负。
至此,对待大顺的态度,对中国的评价,已经与事实无关啦。
已经是一个“吃鱼”还是“不吃鱼”的立场问题了。
“不吃鱼”的,是忠诚的。
“吃鱼”的,是逆贼。
大顺停靠在阿姆斯特丹的货船,就是压垮这场论战的最后一根稻草。
之前大顺是不主动贸易,全程被动当他们嘴里的“吸血鬼”。
现在这个“吸血鬼”苏醒了,自己张开翅膀飞到欧洲来了。
眼花缭乱的货物清单也已经传到了英国,那些看到了样品和价格之后的从业者,真的已经慌了神。
东印度公司出于利润优先考虑,是不可能买最好的东西的。再加上其国内政策的缘故,使得很多商品是不能进口的,进口也没法卖的。
所以大顺能换白银的货物,其实并不只是只有茶、丝、瓷,还有很多之前因为垄断贸易被封闭的其余货物。
并不是说这些货物要全卖到英国,才会对英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英国特殊的贵族地主与商业联合共生体,使得他们必须要保持规模庞大的海外市场。
大顺对欧洲主动贸易,也是对英国的一种毁灭。
一旦这个贵族地主与商业联合共生体被剥夺了海外市场,那么只靠英国的内部市场,是无法容纳这么大的产能的。
英国的人口在这摆着,工业实力也在这摆着,他的内部市场注定了靠内部市场是不行的。
只是,面对大顺的货船,和船上各色的物美价廉的货物,只靠“诅咒”和“痛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面对可能的倾销,英国可能不熟,但历史上的中国可是“经验丰富”,总结起来无非两种。
第一种,如袁大总统的叔叔袁宝恒,针对鸦片问题,提出的办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