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的官员不懂太多的经济学术语,可不代表他们不明白。
这一次盐政改革的思路,是标准的市场竞争思路。
列出的优点,一共四条。
其利一:票商少费,则盐价日贱,贱则可胜私。
其利二:票商携本二来,先税后盐,再无欠税之弊。
其利三:票商量力而行,即便资本无多,亦准其贩运,则广生民间生计。
其利四:商贾各自竞争,恐人之不买己货,固其盐必洁白,以质取胜,百姓得利。
即,只要放开市场化经营,那么不但老百姓吃的盐越来越便宜,而且在充分竞争之下,各个盐贩子的盐必然不敢以次充好,肯定盐的质量越来越高。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官员的思路好像也没错。
但有两个问题没考虑到:
其一,怎么保证商人集团不用资本垄断盐票?靠朝廷干涉?那岂不是和改革的指导思路背道而驰?
朝廷怎么干涉?给足够的权,那不是又退回到盐官谋私的老路了吗?不给足够的权,靠什么管这些加起来几千万两的大盐商?
其二,远离食盐产区的地方,小商贩是否有资本承担这么远的运输、周转呢?
而对大商人来说,为什么不在方便销售的地方卖呢?为什么不主占优良市场呢?
谁会去主动为百姓着想,自己专门抢远处运输不便地方的盐票?
好的销售区,大家抢破头。
不好的销售区,无人问津。
抢破头的地方,恶性竞争;无人问津的地方,私盐泛滥。
当然,这可能只是一个说辞。
但这个说辞,却可以作为理由,引出盐商真正想要的东西。
这些大盐商怕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