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芦、营口、福建、台湾等地,皆用晒盐之法。
盖因非盐税重地,朝廷监管无力,是以开花结果。非前朝不想管,实无力管也。
而淮南地,因为朝廷要控制盐税,盐政官员有都是不学无术、因循守旧之辈,是以根本不知如何管晒盐法、也不知如何在晒盐法的基础上收税,因此一直不准用晒盐法。
而这就导致,淮南要把好容易用草木灰提出来的卤变成盐,还得经过一道煮的工序。
煮……既然范公堤以东都是宋后才冲出来的,又怎么可能有浅层的煤矿呢?
是以,既要煮盐,又没有煤,必要用草木。
煮盐,这又需要大量的草场、林场。
且不提能长树长草的地方,基本上就可以垦荒,只说淋卤、煮盐两道工序,皆需要大量的草木,这使得淮南盐的成本极高。
此其弊二也。
其三:淮南盐,生产成本高、运输成本也高。
自前朝起,川盐侵楚、闽粤入江西,便是难解决之事,本朝尤甚。
何以?
自淮南去汉口,一路皆为逆水行舟,如何比得上夔州盐顺水而下?
淮南尚用煮盐法,福建等地皆已用晒盐法,生产成本,如何能比?
运输成本也高、生产成本也高,如此一来,官盐价格就算没有那些盐商之弊,损公肥私之举,又如何争得过闽盐、川盐?
官盐日贵,而私盐日多,本朝人口增加一倍有余,两淮盐税却不加增,皆在此也。
陛下亦知英圭黎茶税之事,于此同理。
由此三弊,臣以为,淮南当废盐兴垦。
废淮南盐之事,又可细分为三个方向。
总体而言,要有别处的官盐,补足淮南盐的市场。
川盐开发,所补者,湘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