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淮北盐票法,在汉口等地,狙击淮南盐商的反扑,摧毁他们的资本。
同时,吸纳投资,开办淮北盐业总公司,利用气候优势,在海州普及晒盐法,提升盐产量。
明年,也就是惟新二年。
借助长芦走私盐被打击造成的官盐销量大增的事实,打压朝中反对盐改者的声音。
同时如果淮南盐商在汉口与朝廷的官盐打擂台,则明年其财力必然衰弱,无力抵抗。
借此,要求湘楚盐市场,归于淮北。
淮北盐场大力发展,补足湘楚盐市场的空缺。
之后数年,或三、或五。
川南盐产量已经足够供应湘楚市场,则将淮北市场的盐退出湘楚,用于取代剩余的淮南盐市场。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官运商销、化枭为商。
如在汉口,承办官盐销售的,都是湘楚商人。
因为是官运,所以他们不需要考虑到底是川盐还是淮南盐亦或者是淮北盐。
对销售端并无影响。
销售端无影响,则对百姓就无影响。
这样,朝廷即可计划性地控制淮北、川南的盐产量,在川南盐可以供给湘楚市场所需的时候,就将淮北盐撤出。
而淮北盐的产量,因为湘楚市场之所需,也已经发展起来,足够全面取代淮南的盐市场。
如此,三五年之后,朝廷即可全面废止淮南盐。
又因为官运商销的特点,使得百姓、商贾,都无法感觉到盐业改革的动荡。
其中关键点,就在于湘楚这个市场,作为缓冲和蓄水池。
惟新二年,湘楚市场,是为了提振淮北晒盐总公司的盐产量,保证资本有利可图,扩大生产。
惟新三五年,湘楚市场依旧是个缓冲,将已经发展起来的川盐引入,在淮北晒盐的产量已经借由此缓冲市场提振的情况下,全面入侵淮南盐的最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