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五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五)

作者:望舒慕羲和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听说,以前也没有棉花。既是会纺棉花,那么织亚麻、羊毛,料也不难。”

“她织布,我做工。将来我耕田、她纺织。将来是有好日子的。”

维伦德里点点头,对这件事越发的不太理解。

法国是个重商主义色彩十分浓厚的国家。

历史上英国更别提,什么所谓马尔嘎尼访华带来蒸汽机什么的,纯粹是压根不知道英国的政策,脑补出一个开明、无偿引领人类进步的民族勾画出来的。

技术往外带,抓着是要杀头的。甚至之前连羊毛私自往外运,那也是第一次砍手、第二次直接挂十字架上风干的。

美国的“工业革命之父”塞缪尔·斯莱特,可是靠着脑子硬生生学会了技术,乔装打扮又找人伪造了农民的身份,这才把水力纺织技术带到北美的。包括后来美国一些地区的食物习惯,基本很少见羊肉,也和呢绒业重商主义政策有很大的历史关系。

当然,此时整个欧洲的重商主义色彩都非常浓。

重商主义色彩浓,也就意味着,殖民地存在的意义,是单纯的倾销地。

然而,听这些人这么一说,似乎大顺在北美这边的政策,竟是要完全地鼓励工业发展,并没有设定诸多限制。

至少,看起来,将来这里不但要酿酒,甚至还要搞纺织业。

虽然这里种不了棉花。

但是大顺朝廷却在这里开始鼓励养羊、鼓励种亚麻了。

这也让维伦德里这个法国人,感到相当的不可思议。

一个是,如果殖民地的产业能够自给自足,那么发展殖民地的意义是什么呢?

另一个,便是他觉得,殖民地的自给自足,不是会促进殖民地的分离倾向吗?

不过,如果不考虑这些,那么这显然是一件好事。

从酒类的经验来看,如果大顺在这边也开始搞呢绒业、亚麻业,那么很快北美的纺织品,也会快速降价。

和印第安人的毛皮人参贸易,第一是酒类,第二就是纺织品。

在这个大顺的棉布开始畅销欧洲、在西非成就了哀伤之布恶名的时代,大顺纺织业的水平,那是绝对叫人信任的。

即便现在看来,似乎这项产业才刚开始。但显然,有大西洋海岸的贸易先例,维伦德里确信,自己的公司,很快就不需要从法国本土购买毯子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