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这说法就被旁人当了真,从这一年之后,府城的考生必吃榜上,就多了一道蔬菜瘦肉粥。
当然,这都是于小暖根本不知道的后话了。
此时引起肉粥风潮的两个人,正在被几位考官审视着作品。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知府重重地在桌上拍了一掌,阔面上隐隐泛着激动的红意:“好文,好文啊!”
“你们可读过这一篇了?”
苏永年等人放下手中的文章,往知府的方向拱了拱手:“大人,我们已经看过了。”
“如何?”
“确实好文!”苏永年实话实说,他跟知府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
同知是位瘦削的男子,他垂下眼眸:“下官倒是觉得,此文当不起大人的赞誉。”
知府眯起眼睛:“嗯?”
同知抬起头,对上了知府的目光:“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此子怕是没想到这点。”
这道题目,其实是这次乡试中最难的。
知府出的题目,是问考生对于封建制和郡县制的看法。
林国对于书生的言论,管得没有那么严格。
只要不是谋逆,其他的事情上,大都可以拿出来讨论一番。
所谓封建,说的就是周的封建制。天子居于中枢,分封诸王于各地,以侯、伯等封号称呼。诸侯在封地内有世袭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天子的命令,为天子上贡并提供军队。
而郡县制,则是从秦时起逐渐取代了封建制的地位。郡县制讲究中央集权,所有权柄归于君主一人。
知府此时拿出这个问题来,表明上看,是想考察考生对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理解。
而实际上,他更想看到这些考生,对于国体最根本的看法。
要知道,支持分封的和支持郡县的,对于权力最终掌控在谁身上,是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