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的关键,就是售价。
大孙方才提出的邸报售价,仅仅只有三文钱一张。
这个价格,哪怕是地主家的长短工,甚至包括佃农,都是能够买得起的。
仔细想去,这些邸报作为书籍,甚至很有可能为更多的百姓,带来识字的可能。
目前大明想要识字,书籍是不可避免需要购置的,但一本书的价格,往往非常昂贵。
哪怕是最为启蒙的书籍,也是以贯钞计算。
这就导致哪怕想要识字的百姓,也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因为他们连看到字的几率都不大。
邸报一出,这个概念就不同了。
首先是邸报的上的内容,在百姓们去学习的过程中,无疑会被一直深化,影响。
后世有言,当一句话天天都被提及的时候,就会生生的刻在脑子里。
这些因为邸报学习而有识字能力的百姓,他们对于整个大明的忠诚,将会变得非常之坚固。
并且在往后不管是招收更方面人才的时候,培养起来也更为方便迅速。
“办,必须要办,且不能小办,得大办,咱看呐,邸报这块,得形成章程,任何人都不得阻碍邸报的传播,要让这邸报,哪怕是身处边疆的百姓,都能拿到。”
朱元璋想明白了,想清楚后,大声说道。
这其中的一些东西,琢磨起来,完全是在不断的稳固整个大明江山,比之科举,更加重要。
这也就意味着极有可能,当大明有难时,振臂一呼,四方响应,八面云从。
如此民心,可堪大用。
“大孙,你这脑袋瓜子怎么长的,古往今来,天资聪慧者如过江之鲫,浩瀚无垠,可却从来没有谁,提出过真正的把控民心,而是防之又防。”
“到了大孙这里,都玩出了这般花样。”
朱元璋赞赏道。
邸报很早就有了,在宋朝时候,就比较流行,但从来没有谁说利用邸报去影响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