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日本海陆军的矛盾

作者:太平洋过客 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海军能得到的自然所剩无几。

为了满足自己远远超过陆军的石油需求,海军不得不采取类似于敲诈的手段,包括威胁扣留由荷属东印度,发往日本的所有油轮。

虽然日本当局因此成立了一个「陆—海军石油委员会」来解决分歧,但实际上争斗更加剧烈了。

对于委员会下达的石油分配命令,通常双方都置之不理。

长期的石油分配不公,对日本海军造成了致命的伤害。

在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群岛航母大空战中,有一支日本舰队其实就在附近,但苦于燃料不足而无法参加战斗。

由于不会受到来自海面舰船的攻击,美利坚航母发动了「电击行动」,随心所欲地遣出和召回作战飞机。

后来在来特湾战役中,从日本本土紧急赴援的战列舰「尹势」号和「日向」号最终同样晚了一步,原因还是燃料不足。

尽管海军掌握着油轮的垄断权,但陆军建起了自己的造船厂,而且它对商业船运也颇有涉足。

陆军的航运总部在宇品,海军的航运办公室则在横须贺。

双方从未交换过关于船只启航、路线、装载情况以及到港时间等任何信息。

甚至连发现敌方潜艇这样的事也互不通知,导致双边商船和舰队都前赴后继的送快递。

在同一地域击沉了两波运输船的美利坚海军:妈的,日本人居然不长记性。

日本在二战中未能研制出一种高效的雷达,部分也要归咎于两军之间的争斗。

美利坚的雷达专家们在一份战后的报告中指出:

「日本的军事首脑们必须受到严厉的批评,他们使陆军和海军的研究开发以及生产工作一直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

日本缺乏拥有足够技能来从事雷达研究的科学家,然而他们竟然还坚持在两军中,进行各自为政的秘密研究。

企图用不到一半的人来完成全部的任务,这种事倍功半的方式真是愚蠢到了极点。」

这句评价是中肯的,海陆军总是愚蠢的在内斗。

不给对方使绊子,就浑身不自在。

陆军掌握着最高的军事征募权力,因此它总是不客气地把那些技术熟练的飞机制造工人,统统征到自己的序列之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